上一期我为大家介绍了人文主义和巴洛克文学两个文学流派大家是否对法国文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呢,本期我将为大家继续介绍17世纪法国的主要文学流派——古典主义及其代表作家,快来收货知识吧~

古典主义(le classicisme)是17世纪欧洲的主要文学思潮。它形成和繁荣于法国,随后扩展到欧洲其他国家。古典主义文学思潮是新兴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在政治上妥协的产物。16世纪,由于这两大阶级的冲突而爆发了长达36年的宗教战争,最后亨利四世成为国王就是这两大阶级妥协的结果。亨利四世为了安定局面,改奉天主教,1598年颁布的南特敕令(l’Edit de Nantes)规定天主教是国教。同时,新建立的波旁王朝在17世纪上半叶一直奉行重商主义政策,促进了工商业发展。力量得到壮大的资产阶级支持王权,使中央政府得以加强,抑制了贵族割据和分立的行动。君主专制是作为文明中心、社会统一的基础出现的。社会安定和统一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因为人民已经厌倦了战乱。与此相应,17世纪30年代,流行一时的巴洛克文学迅速向古典主义文学过渡。波旁王朝为了加强对文学艺术的控制,建立了发放奖金、津贴和检查的制度。1634至1635年建立的法兰西学士院,目的是要在语言文学方面设立适应君主专制政治需要的统一规范。古典主义文学便是在这样的政治气候和文艺政策的条件下产生的。
- 在创作规则上,强调服从古代艺术法则,戏剧必须遵守“三一律(règle des trois unités)”。
- 在塑造人物方面,强调赋于人物某一种品格,使人物性格固定化,类型化。
注:“三一律”是古典主义剧本创作的规则,要求戏剧描写的时间、地点、情节的一致。即一个剧本只有一个情节线索,事件发生在同一地点,剧情不超过24小时。它有利于剧作情节结构的简练集中,但作为一种规则,却成为束缚剧本创作的清规戒律。古典作家的目标是通过结构的平行性、格言、论辩来达到古代作品的美与严谨。写作风格通常来说,会采用一种非常清晰、简洁的风格,同时保持高度的形式严谨性。Molière
莫里哀(1622—1673)
莫里哀,本名让·巴蒂斯特·波克兰(Jean Baptiste Poquelin),法国喜剧作家、演员、戏剧活动家。法国芭蕾舞喜剧的创始人。莫里哀是他的艺名,法语意为长春藤。 他在 1622年生于巴黎一个具有“王室侍从”身份的宫廷室内陈设商家庭,父亲是挂毯商和宫廷室陈设商。1644年,他取艺名为莫里哀。1645-1658年,带领剧团在法国外省各地巡回演出。1652年以后,莫里哀成为剧团的负责人,并开始创作剧本。莫里哀是法国17世纪古典主义文学最重要的作家,古典主义喜剧的创建者,在欧洲戏剧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莫里哀生活在资产阶级勃兴、封建统治日趋衰亡的文艺复兴时期。他同情劳动人民,笔锋所向,揭露的是昏庸腐朽的贵族、坑蒙拐骗的僧侣、无病呻吟的地主、冒充博学的“才子”、还有靠剥削起家而力图“风雅”的资产者、利欲熏心一毛不拔的高利贷者。他从各个侧面勾画出了剥削阶级的丑恶形象。但他还没有注意到正在形成的工人队伍,因此他笔下的正面人物,常常是那些被嘲讽者的仆人、佃户、工匠,这些人总是以高妙的手段使对方当场现形,让剥削者在观众的笑声中受到批判。其代表作品有《无病呻吟》(Le Malade imaginaire )《伪君子》(Le Tartuffe)《悭吝人》(Avare)《贵人迷》(Le Bourgeois gentilhomme)等。

Pierre Corneille
高乃依 (1606—1684)
皮埃尔·高乃依是十七世纪上半叶法国古典主义悲剧的代表作家,一向被称为法国古典主义戏剧的奠基人。高乃依出生在诺曼底省的港市鲁昂,祖上几代都家境殷实。他天资聪明,勤奋好学,由于从小便受到天主教的深刻影响,以致使他后来的一些作品带有较浓的宗教色彩。从教会中学毕业后,他攻读法律,高乃依担任了二十多年的律师,其间过着悠闲宽裕的生活,并试着搞些业余创作。当时的鲁昂是法国戏剧的中心,文化生活十分活跃。巴黎的一些重要剧团经常在那里演出,十七世纪初法国大部分剧本也都是在鲁昂印刷的。在这种环境的影响下,高乃依对戏剧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开始从事戏剧创作。他的5幕韵文剧《熙德》公演,轰动巴黎,为法国古典主义戏剧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该剧将男女主人公投入到责任与爱情的剧烈冲突之中,剧中人都表现出刚毅的美德和百折不挠的精神,为了完成自己的义务,不惜牺牲一切。《熙德》演出后受到观众热烈的欢迎,但由于这个悲喜剧违背了古典主义的三一律,在评论界引起了一场论战。黎塞留(17世纪初法国政治家、外交家)授意法兰西学院组织力量抨击此剧,发表《对〈熙德〉的意见书》,高乃依在这种压力之下沉默了几年,终于改变了创作倾向。他随后发表的3部悲剧,都严守三一律的原则。其代表作品有《熙德》(Le Cid)、《西拿》(Cinna)、《贺拉斯》(Horace)等。

Jean Racine
让·拉辛(1639-1699)
让·拉辛,法国剧作家,与高乃依和莫里哀合称十七世纪最伟大的三位法国剧作家。拉辛出身于一个小官员家庭,自幼父母双亡,被外祖母和教母收养。拉辛天资聪颖,才思敏捷,他日后所得的成就归功于两件事:一是巴黎王家码头修道院冉森派教士的培养,教他学习拉丁文和希腊文,对古代西方文化有精深的理解;二是莫里哀剧团排演了他的最初的剧本《德巴依特》、《亚历山大》,使他掌握舞台剧的创作经验。1672年拉辛三十三岁时入选法兰西学院。第二年路易十四从弗朗什·孔泰战役凯旋而归,接着签订奈梅亨条约,西班牙拱手把瑞士边境的这一大片土地让给法国,确立了法国在欧洲的霸主地位,路易十四也被巴黎尊为「路易大帝」。路易十四踌躇满志,在凡尔赛宫大宴群臣,拉辛的《伊菲莱涅亚》被选中在宫里演出,后来又在巴黎演出,使拉辛的名声盖过高乃依。三一律在拉辛手中运用自如,不感到丝毫约束。拉辛的戏剧创作以悲剧为主,作品被称为古典主义戏剧代表作。其代表作品有《安德罗马克》(Andromaque)《阿达莉》(Athalie)《费德尔》(Phèdre)等。

拉·封丹是法国古典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寓言诗人。拉·封丹1621出生于香巴涅一个小官员家庭。他从小生长在农村,熟悉大自然和农民的生活。19岁到巴黎学神学,一年半之后又改学法律,毕业后获得巴黎最高法院律师头衔。他了解到法院黑暗腐败的内幕,对这种职业十分厌弃。不久就回乡下去过安闲的乡绅生活。但他不善于管理家业,被迫出卖土地,到巴黎去投靠当时的财政总监富凯。富凯给他年金,让他写诗剧。1661年富凯被捕,拉封丹写诗向国王路易十四请愿,得罪了朝廷,不得不逃亡到利摩日,从此他对封建朝廷甚为不满。1663年年末,他返回巴黎,常常出入沙龙,对上流社会和权贵有了更多的接触和观察的机会,同时也使他结识了如莫里哀、拉辛等一些诗人和戏剧家。他的作品经后人整理为《拉·封丹寓言》,与古希腊著名寓言诗人伊索的《伊索寓言》及俄国著名作家克雷洛夫所著的《克雷洛夫寓言》并称为世界三大寓言。他被19世纪法国著名文学评论家泰纳誉为“法国的荷马”。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以及莫泊桑的《一生》都提到他是法国古典文学作家中著名的诗人。他常用民间语言,通过动物形象讽刺当时法国上层社会的丑行和罪恶,嘲笑教会的黑暗和经院哲学的腐朽。其代表作为《寓言集》(Fables),他对后来欧洲寓言作家有很大影响。
夏尔·佩罗,法国诗人、文学家,他是一种全新文学派别——童话的奠基者。夏尔·佩罗出身于一个富足的资产阶级家庭。他家中有七个孩子,夏尔是最小的一个。1651年时他取得了律师资格证,已经在律师团注册,开始了自己的工作,不过他终日烦恼”在宫里拖着长长的裙子“,所以转到哥哥手下做了一名雇员。后受高乐拜器重,让他在负责一些文艺工作,先是担任法兰西文学院会议秘书,后又担任修缮部总督查。因此他更加热爱文学、科学及艺术。当时在法国和欧洲通过了一项旨在资助作家及学者的议案,和夏尔·佩罗也大有关系。夏尔·佩罗以童话集《鹅妈妈的故事》(Contes de ma mère l'oie) 闻名于世。其中就有《灰姑娘》《小红帽》《林中睡美人》《小拇指》《蓝胡子》《穿靴子的猫》《驴皮》《仙女》《簇发里凯》等脍炙人口的佳作。多数作品源自于一些当时的民间传说。他笃信宗教文学,在“古典派和现代派的论争”中作为发起人和现代派的领导者,这一切都使他成为法国十七世纪最闻名的作家之一。他的主要工作就是搜集法国民间口头流传下来的一些故事并整理记录,他是促使“奇幻童话”(conte merveilleux)正规化的作家之一。被誉为“法国儿童文学之父”。之后的许多童话家也借鉴了他的故事加以加工改造,例如家喻户晓的格林兄弟等,可以说夏尔·佩罗首开先河,功不可没。许多他的作品被后人改编成各种类型的艺术形式,如芭蕾,歌剧(如柴可夫斯基的《睡美人》),戏剧,甚至电影。以上就是对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主要作家的总结啦~大家对这一流派的了解是否更深刻了呢?赶紧收藏起来,做好笔记吧~我们下期不见不散哦!